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幾十年走完西方主流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之路,城鄉生存與發展環境產生巨大落差與不平衡。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全國范圍內踐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地見效,中國鄉村振興如火如荼的開展。
放眼全球,全球范圍內發達的國家、領先的區域,發展鄉村擁有怎樣的成功之道?鄉村振興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因地制宜型
日本造村運動
1
日本鄉村
Ⅰ、適用背景
20世紀70、70年代,日本處于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國家片面重視發展城市工商業,致使農村發展滯后。
為了振興農村,實現城鄉一體化目標,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率先在全國發起了以立足鄉土、自立自主、面向未來的造村運動。在政府的大力倡導與扶持下,各地區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村發展模式,形成了為世人稱道和效仿的“一村一品”。
Ⅱ、振興要點
挖掘本地資源、尊重地方特色為典型特點。日本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鄉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資源、尊重地方特色為典型特點,通過因地制宜地利用鄉村資源來發展和推動農村建設,最終實現鄉村的可持續性繁榮,以日本的造村運動最為典型。
Ⅲ、成功之道
日本“一村一品 ”。首先,日本政府根據本國的地形特點、自然條件狀況,培育了獨具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譬如水產品產業基地、香菇產業基地、牛產業基地等。
其次,為了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政府采取對農、林、牧、副、魚產品實行一次性深加工的策略。再次,充分發揮日本綜合農協的作用,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環節建立產業鏈,促進產品的順利交易。
接著,通過完善教育指導模式,開設各類農業培訓班、建立符合農民需求的補習中心,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農業知識。
最后,政府對農業生產給予大量補貼和投入,支持農村發展。造村運動振興了日本農村經濟,促進了日本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Ⅳ、模式總結
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體的鄉村治理實踐中,非常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路,通過整合和開發本地傳統資源,形成區域性的經濟優勢,從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產品。從當前農村發展的現狀來看,很難找到適用于各地區的標準化鄉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鄉村治理能夠充分發揮本地優勢,有利于提升鄉村社會的整體效益。
自主協同類型
韓國新村運動
2
韓國鄉村
Ⅰ、適用背景
和日本造村運動的背景相似,韓國新村運動也是在國內重點發展工業經濟,壯大城市發展,由此導致了城鄉兩極分化、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貧富差距懸殊的情形下開展的。
20世紀70年代,韓國政府為了改善城鄉關系、推動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決定在全國實行“勤勉、自助、協同”的新村運動。自主協同型的韓國新村運動模式具有科學的發展策略。
Ⅱ、振興要點
政府努力支持與農民自主發展結合。韓國 自主協同型模式是以創造低成本推動農村跨越式發展的典型模式,主要通過政府努力支持與農民自主發展相配合共同推動與實現鄉村治理的目標,以韓國的新村運動為代表。
第一,針對農村基礎設施破舊的現狀,政府在鄉村積極興建公共道路、地下水管道、鄉村交通、河道橋梁,以此整頓農村生活環境,提升農民生活質量。
第二,通過改變現在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廣水稻新品種,增種經濟類作物,建設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基地,提升村民的經濟收入。“農戶副業企業”計劃、“新村工廠”計劃以及“農村工業園區”計劃也都是政府為了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創建的重要舉措。
第三,培育和發展互助合作型的農協,通過對各類農戶提供專業服務和生產指導,以此促進城鄉實現共贏。
第四,在各個鄉鎮和農村建立村民會館,用于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激發農民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第五,政府在農村中開展國民精神教育活動,提高鄉民的知識文化創造性地讓農民自己管理鄉村和建設農村。新村運動的實施改變了韓國落后的農業國面貌,重新煥發了鄉村的活力,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的目標。
Ⅲ、模式總結
自主協同型模式,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鄉村發展方式,是在城鄉差距十分大的國家或地區非常實用的一種鄉村治理模式。一方面,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地位,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對農村進行整治和改造;另一方面,長期處于貧困處境的農民,也非常愿意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落后的現狀,改善生活質量和增加經濟收入。
循序漸進型
德國村莊更新
3
德國鄉村
Ⅰ、適用背景
村莊更新是一項長期社會實踐工作。德國 循序漸進型模式是將鄉村治理看做一項長期的社會實踐工作,在這過程中,政府通過制度層面的法律法規調整,對農村改革進行規范和引導,逐漸地將鄉村推向發展與繁榮,以德國的村莊更新為典型。
Ⅱ、發展階段
德國的鄉村治理起步于20世紀初期,其中對于村莊更新是政府改善農村社會的主要方式,歷經了不同的發展階段:
1936年,政府通過實施《帝國土地改革法》,由此開始對鄉村的農地建設、生產用地以及荒廢地進行合理規劃。
1954年,村莊更新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在《土地整理法》中政府將鄉村建設和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完善作為村莊更新的重要任務。
1976年,德國在總結原有村莊更新經驗的基礎上,不僅首次將村莊更新寫入到修訂的《土地整理法》,而且試圖保持村莊的地方特色和獨具優勢來對鄉村的社會環境和基礎設施進行整頓完善。
到了20世紀90年代,村莊更新融入了更多的科學生態發展元素,鄉村的文化價值、休閑價值和生態價值被提升到和經濟價值同等的重要地位,實現了村莊的可持續發展。
德國村莊更新的周期雖然漫長,但是所發揮的價值和起到的影響都是深遠的,對于鄉村治理來說,這種對村莊循序漸進的發展步驟更能使農村保持活力和特色。
Ⅲ、模式總結
循序漸進型模式是針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政府需要不斷調適現行的鄉村治理目標、方式和手段,以求實現農村社會的整體效益,這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在循序漸進型的鄉村治理模式下,政府通過宏觀上的規劃制定和綜合管理,依靠制度文本和法律框架促進農村社會的有序發展。
精簡集約型
荷蘭農地整理
4
荷蘭鄉村
Ⅰ、適用背景
土地與鄉村資源匱乏下成長起的世界第二大農業大國。精簡集約型模式是指在國土面積不大、鄉村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通過整合現有農村資源,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以荷蘭的農地整理為代表。
荷蘭的國土面積僅為4萬多平方公里,卻成為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業出口國,這樣的成就和荷蘭鄉村實行的精簡集約型的農地整理模式是密切相關的。
Ⅱ、發展階段
荷蘭《土地整理法》與《空間規劃法》的重要貢獻
早在20世紀50年代,荷蘭政府就頒布實行了《土地整理法》,明確了政府在鄉村治理中的各項職責和鄉村發展的基本策略。在此之后通過的《空間規劃法》對鄉村社會的農地整理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明確鄉村的每一塊土地使用都必須符合法案條文。
1970年以后,荷蘭政府重新審視了農地整理的目標,通過更加科學合理地規劃和管理,避免和減少農地利用的碎片化現象,實現農地經營的規模化和完整性。從荷蘭農地整理推行的發展方向來看,政府已經改變了過去單方面只強調農業發展的單一路徑,而轉向多目標體系的鄉村建設。
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提高自然環境景觀的質量;合法規劃農地利用,推進鄉村旅游和服務業的發展;改變鄉村生活質量,滿足地方需求等。通過農地整理,荷蘭的鄉村不僅環境良好、景觀美麗,而且農業經濟發達,農民的生活條件也日益優越。
Ⅲ、模式總結
精簡集約型模式是國家在農村資源相對有限的情形下,通過對鄉村的精耕細作、多重精簡利用的方式,達到規模化和專業化的經濟社會效益。在精簡集約型模式運作下,一方面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保護了鄉村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也達到了村莊城市化、可持續性發展的目的。
生態環境治理型
瑞士鄉村建設
5
瑞士自然生態鄉村
Ⅰ、適用背景
瑞士,生態環境增強農村吸引力。生態環境型模式是指政府在鄉村建設中,通過營造優美的環境、特色的鄉村風光以及便利的交通設施來實現農村社會的增值發展,提升農村的吸引力,其中瑞士的鄉村建設最為典型。隨著社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瑞士的農村和農民不斷減少,但是瑞士政府依舊將鄉村發展作為推動國家前進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實現鄉村社會的繁榮。
從瑞士政府對于鄉村建設的主要做法上來看,十分重視自然環境的美化和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瑞士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對農業發放資金補助,向農民提供商業貸款,幫助其改善農村環境。
Ⅱ、成功之道
瑞士田園風光增加休閑旅游收益。通過國家財政撥款和民間自籌資金的方式,政府為鄉村建設學校、醫院、活動場所以及修建天然氣管道、增設鄉村交通等基礎設施,以此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在政府對鄉村的持續性改造下,使得村莊風景優美,生機盎然;鄉村靜謐,環境舒適宜人;鄉村基礎設施完善,并且交通便利。
現階段,瑞士的鄉村將農村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協調起來,以環境優美著稱,有著獨具特色的田野風光,因而成了人們休閑娛樂和戶外旅行的好去處。
Ⅲ、模式總結
生態環境型模式是以綠色、環保理念為依托,強調將鄉村社會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休閑價值、旅游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相結合,從而改善鄉村生活質量,滿足地方發展需求。生態環境型模式在工業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以及鄉村建設已經達到領先地位的發達國家比較適用,也是農村現代化的樣板。
綜合發展型
綜合發展型:法國農村改革
6
法國農村花園
Ⅰ、適用背景
法國,一體化農業+領土整治 。綜合發展型模式是指以滿足農村現代化的需求為核心,通過農村建設的集中化、專業化以及大型化方式,推動鄉村的綜合發展,以法國的農村改革為典型。法國作為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既是一個工業強國,又是一個農業富國。
法國只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就實現了農村現代化建設,這主要是緣于法國政府采取了適宜的發展策略,積極有效地推進農村改革。法國農村改革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發展一體化農業”+開展領土整治。
所謂“一體化農業”,就是在生產專業化和協調基礎上,由工商業資本家與農場主通過控股或締結合同等形式,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企業方式,把農業與同農業相關的工業、商業、運輸、信貸等部門結合起來,組成利益共同體。
實行“一體化農業”能夠將農業和其余相關部門集合起來,通過其他部門和機構提供資金和技術指導帶動農業建設,實現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
二是開展領土整治,通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幫助和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鄉村,實現農村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此加快鄉村社會的現代化建設。
法國在進行農業一體化改革和開展領土整治工作中,政府都非常強調應用財政扶持、技術保障以及教育培訓等綜合的方式來支持鄉村建設,助推鄉村社會的善治。這些措施最終能夠加快鄉村地區的發展,使得城市和鄉村地區的發展速度、經濟水平和預期目標趨于平衡。
Ⅱ、模式總結
綜合發展型模式是在國家整體規劃和科學指導的精神下,通過有效協同的方式,加強了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很好地整合了社會中各個部門的優勢資源,使其共同致力于推動鄉村社會的發展。綜合發展型模式非常強調完善的合作機制,以融合和互促的手段建設利益共同體,形成工農共同發展的良性經濟循環,加快了農業現代化實現。
城鄉共生型
美國鄉村小城鎮建設
7
美國小鎮與鄉村
Ⅰ、適用背景
20世紀初,美國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中心過度擁擠,導致許多中產階級向城市郊區遷移,極大地推動了小城鎮的發展。再加上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普及、小城鎮功能設施的齊全以及自然環境的優越,進一步助推了小城鎮的成長和發展。美國小城鎮的發展與政府推行的小城鎮建設政策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Ⅱ、振興要點
美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策略。城鄉共生型模式以遵循城鄉互惠共生為原則,通過城市帶動農村、城鄉一體化發展等策略來推動鄉村社會的發展,最終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雙贏局面,以美國鄉村小城鎮建設為典型。美國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國家,在鄉村治理過程中,非常推崇通過小城鎮建設來實現農村社會的發展。
Ⅲ、成功之道
美國小城鎮建設帶動鄉村發展。1960年,美國推行的“示范城市”試驗計劃的實質就是通過對大城市的人口分流來推進中小城鎮的發展。在小城鎮的建設上,美國政府非常強調富有個性化功能的打造,結合區位優勢和地區特色,注重生活環境和休閑旅游的多重目標。
直至21世紀,小城鎮有著良好的管理體制和規章制度,能夠對全鎮的經濟社會進行統籌監管,保證小城鎮發展的有序與穩定。由于美國城鄉一體化已經基本形成,因此,美國小城鎮建設能夠很好地帶動鄉村的發展。
Ⅳ、模式總結
城鄉共生型模式產生于特殊的社會人文環境,多見于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以農村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發達的城鄉交通條件為基礎,能夠全面提升國家的現代化水平。在城鄉共生模式下,政府在追求經濟目標的同時,更加重視鄉村生態、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發展。
伙伴協作型
加拿大農村計劃
8
加拿大鄉村
Ⅰ、適用背景
加拿大農村協作伙伴計劃。伙伴協作型模式是指在互相交流和充分溝通的基礎上,通過跨部門之間的協商合作形成戰略伙伴關系,最終共同致力于鄉村善治目標的實現,以加拿大的農村計劃最為典型。加拿大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但也存在著城鄉之間貧富分化的情況。
為了扭轉這一現象,提升鄉村社會的活力,加拿大政府頒布實施了《加拿大農村協作伙伴計劃》,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事務治理以及村民的就業教育問題的解決力度。
Ⅱ、成功之道
加拿大伙伴型鄉村治理模式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通過建立跨部門的農村工作小組支持和解決鄉村問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第二,建立農村對話機制,定期舉辦農村會議、交流學習、在線討論等活動,及時掌握社情民意,為民眾排憂解難;
第三,構建農村透鏡機制,使各級政府部門官員站在村民立場上,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第四,推動和組織不同主題的農村項目,激發企業和個人到農村創業的激情;第五,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建立信息服務系統和電子政務網站,為村民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和專家指導建議。通過農村協作計劃的實行,政府成了維護村民利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好伙伴,極大地推動了鄉村地區的發展和社會的繁榮。
Ⅲ、模式總結
伙伴協作型模式改變了以往政府高高在上的形象,政府通過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與村民形成了新型的合作伙伴,積極幫助農民改善生活,促進農村現代化的快速實現。伙伴協作型鄉村治理模式的主要價值在于實現城鄉的統籌協調發展,通過平衡城市與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農村社會的整體效益。
創新技術型
新加坡都市農業
9
Ⅰ、適用背景
放眼新加坡,一片繁華奮起之景,城中綠地多,根本看不到一片農田。新加坡人根據土地面積少的特點,造就了這個城市農業發展的特殊結構。在種植業結構上,大力發展果樹、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在產業類型上,以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等為主;在糧食結構上,主要限于魚類、蔬菜和蛋類的生產,蔬菜僅有5%自產,絕大部分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
Ⅱ、振興要點
1、高集約型農業科技
現代集約的農業科技園是新加坡都市農業重點的都市農業發展模式。其發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產值為目標,以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科技園為載體,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生產力。農業科技園的基本建設由國家投資,然后通過招標方式租給商人或公司經營。
每個科技園內都有不同性質的作業,如養雞場、胡姬花園(出口多品種胡姬花)、魚場(出口觀賞魚)、牛羊場、磨菇園、豆芽農場和菜園等。這些農場應用最新、最適用的技術,以取得比常規農業系統更高的產量。
2、創意垂直農場
提起新加坡現代化都市農業,不得不提其創意“垂直農場”。這一節能環保型農場的動力能源取自太陽能、風力及不可食用的植物廢料,并用污水來灌溉。人們還可以在封閉的灌溉系統中循環用水以減少用水量、避免徑流造成土肥流失。
占地3.65公頃天鮮農場率先推出垂直種植蔬菜技術,優化農場土地利用,日平均目標生產10噸葉菜,比傳統地面農場的生產力高出5倍。
3、農業發展服務業化
城內小區和郊區建立小型的農、林、牧生產基地,既為城市提供了時鮮農產品,又取得了非常可觀的觀光收入。
Ⅲ、模式總結
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國家,素有“花園城市”之美譽。在幾乎沒有農業的背景下發展都市農業,注重以下幾點:一是發展現代化集約的農業科技園,提高食品自己率,二是興建科學技術公園,促進生產力發展,三是建設都市型科技觀光農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日本神山町
以高科技點燃鄉村
100
Ⅰ、案例簡介
在日本,年輕人口的流失和老齡化的加劇,使得偏僻山區人口過度減少的問題日益嚴峻。而不是旅游勝地,自然景觀無出奇之處的神山町卻脫穎而出,人口在2011年首次實現正增長,工程師和創意工作者紛紛選擇落腳于此,在日本大興衛星辦公室的大背景下,實現神山奇跡。
Ⅱ、發展狀況
與東京高科技產業的轉移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東京等一線大城市人口的過度飽和,日本啟動了”鄉土遠程辦公“計劃,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既實現了地方人口增長又不會搶奪地方工作機會。與此同時,企業也在尋找降低成本分散業務風險的發展計劃。政府和企業的不謀而合以及通訊技術興起讓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Ⅲ、經驗總結
衛星辦公室展現出的優越性,吸引了一大批風投企業以及雅虎、谷歌高科技企業租下舊民居用作辦公場所,這些企業的入駐給小鎮帶來了人氣和生機,這里豐富的自然資源與自由的工作方式為員工提供了寬松氛圍,大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另外,員工們在享有同東京本部員工相同報酬的情況下,又可以用低成本享受高品質的生活,不必擔心堵車與空氣污染,可以購買新鮮的有機蔬菜,可以浸泡有名的神山溫泉。
如今,這座“綠色硅谷”聚集著來自都市的企業和年輕人,活躍著才華橫溢的創意人和商業精英。這里已經有了茶屋、面包房、咖啡館、百貨店、書店、文化中心、牙科診所、農場、食品店、綜合衛星辦公樓等一系列配套項目,它正一步步變成創造力的孵化器、工作方式的試驗場,成為21世紀的日本新農村產業振興典范。
版權聲明:圖文來源于讀道文旅、新三農、房地產觀察家、東京在線、新加坡獅城椰子,pexels。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用于學習交流,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權,請留言聯系小編,將及時更正、刪除。
下一篇:數字農業的發展方向:鄉村振興產城融合模式成功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