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亞小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37.8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1.26億總人口。
這塊面積還不足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彈丸之地,在世界平面設計領域卻極富盛名,源源不斷地向外輸出頂尖的平面設計師。
福田繁雄、田中一光、淺葉克己代表作品
回顧歷史長河,19世紀70年代日本工業革命初具起色,1953年開始發展現代設計,1980年便在國際范圍內占有一席之地。其民族傳統、設計風格和文化根源都與西方格格不入,到底什么原因,造就了日本平面設計如此欣欣向榮的景象呢?
一、崛起之路
1.涂脂抹粉的形式主義
想要講清楚日本平面設計不凡成就的背后原因,我想不得不提其平面設計的發展歷程。現如今說到日本平面設計,很多人腦海中常會浮現樸素禪意、貼近自然、細節考究的初印象。
而當年可并非如此,日本設計曾被工業設計大師柳宗理痛心疾首地稱為“妓女”時代,即醉心于涂脂抹粉的形式,以迎合觀眾。
戰后美國全面扶持日本,日本受到了美國極其濃厚的商業化影響。在文化上“美國”化,審美上拋棄傳統,愛好形式主義。
而后,兩個組織的出現對日本平面設計領域起到了極大的引導與推動作用,它們將包豪斯時代“好設計”、少商業化的理念帶到日本平面設計界、設計教育界。
一個是1951年成立的日宣美(日本宣傳美術協會),即現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JAGDA)的前身。協會核心人員有山名文夫、龜倉雄策、河野鷹思等。
另一個是“21日會”,即日本設計中心(NDC)的前身,1959年日本平面設計奠基人龜倉雄策提議每月21日在東京六本木的文化會館舉辦年輕設計師的學習會 。永井一正、田中一光、杉浦康平、福田繁雄、仲條正義等一批日本平面設計巨匠都曾是當中會員。
此后,日本的設計教育大規模發展,不少重要的設計學院在此期間成立。不夸張地說,這是日本設計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期。
2.寧缺毋濫的龜倉雄策獎
龜倉雄策,這一節點的關鍵人物。他是日本的平面設計之父,二戰后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平面設計師,從包豪斯學院引進了現代主義設計體系,日本海報設計走向現代化的奠基人。
1997年龜倉雄策突然逝世,JAGDA為紀念已故的龜倉雄策會長,以其名設立了龜倉雄策獎。從1999年起,該獎項每年都會頒給年度最佳設計師和他的設計。不論年齡與行業,倘若作品不夠優秀則寧缺毋濫,以這樣的標準向龜倉雄策先生致敬。
縱觀過去19年的龜倉雄策獲獎者,老一輩已故的設計大師田中一光、前任JAGDA會長勝井三雄、現任會長淺葉克己;中生代設計師原研哉、佐藤卓、平野敬子;新生代設計師佐藤可士和、植原亮鋪等都享受過該殊榮。
無數的重量級大師們撐起了日本平面設計的一片天,而其不斷層的人才輸出讓我們對這個國度充滿了敬佩。
二、雙軌并行的體制
日本平面設計很大一定程度是在借鑒國外設計精華的基礎之上發展的。從傳統的設計中,可以看到中國、韓國的影子。
而其現代的國際主義設計則多多少少受到了美國、德國、意大利的影響。
福田繁雄海報作品
有人說日本設計的發展是拿來主義,我并不茍同。正是日本這種傳統與現代雙軌并行的特殊體制,鑄就了其取百家之所長,并融會貫通的設計文化。
1.獨特的民族美學標準
雙軌并行文化體制使得日本平面設計深受不同根源的影響,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美學標準。其中包含了自身傳統文化中追求自然、講究簡潔、樸素禪意的精神含義,及從戰后美國和歐洲現代主義運動中獲得的重視理性的文化內涵。
2.較強的審美意識
日本是一個懂得欣賞美且善于創造美的國度,在《日本的八個審美意識》一書中認為:日本人是為了美而活著的,是為了有愜意的心情而活著的。
因此,設計就如花兒與養料般充斥在日本人的生活里: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趣味海報、街頭巷尾精致的招牌、裝潢獨特的日式小店等。在日本普遍社會價值觀中,優秀的設計為精致生活提供了美學保障。
3.引導式的設計教育
日本人對于細節似乎有著超乎想象的執著,設計早已日常化、生活化。這背后當然離不開日本引導式的設計教育模式。
日本藝術類院校的教授多數是日本平面設計業內極富盛名的設計師或藝術家,他們會使用引導式的方法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們學會觀察和深挖設計議題。通過不斷的拋問題幫助學生思考,通過調研來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以此構建出設計知識體系。
在加藤美帆的作品中,她只用了金魚的幾個最具特征的“符號”,她沒有完整的表現出金魚的體態,而是把這種聯想再創造留給了觀者。我們通常想到金魚,必然會附帶上水、水草、甚至氣泡這些元素,但去掉這些,金魚就不是金魚了嗎?她提取了典型的元素,去掉了多余的干擾,又利用了動畫的形式,將圖形所無法描繪的一些金魚的運動形態在魚體的彼此重疊之中表現了出來。
3.社會及行業對設計的高度認可
無印良品之父田中一光先生經歷了形式主義的年代,進而提出了“勿需品牌”、“極簡包裝”的主張,提倡一種風靡全球的環保、節制的消費理念。
再如前不久日本GoodDesign Award 2018公布的年度設計大獎,來自奈良安養寺的主持松島靖朗得到了這一殊榮。
他自發組織發起的“寺廟零食俱樂部”項目,給那些連一日三餐都難以負擔的單親家庭帶去了生活的希望,四年間項目幫助了無數的貧困兒童和單親家庭,用設計幫助社會傳遞溫暖,傳遞愛。
在日本,通過設計發聲、傳遞愛被設計師們認為是自我價值最好的體現,也是整個行業孜孜不倦追求的方向。
縱觀整個日本平面設計發展史,不禁心生澎湃之感。從發展之初的“日本仿造”,到如今被世界認可的“日本制造”,這是一條艱辛的路,也是一群人披襟斬棘之路。
而作為正行走在中國平面設計道路上的年輕一輩,在現實與夢想不斷徘徊之間,反思設計于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
立足于本國文化,從豐富的大國底蘊中汲取精髓和靈感,把自身的設計思考與浩瀚的歷史相連。立足自身,不斷地培養自己的設計風格,不管前路多坎坷,保持一份對于生活的細膩觀察與思考。
生命不停,設計不止。你的答案呢?
(注:圖文來自互聯網,如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上一篇:平面設計中常用的廣告創意思維
下一篇:食品營銷策劃的五大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