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優秀的鄉村改建項目
01
油坊坪村
油坊坪村地處秦嶺北麓,村落地處山區,每年盛夏時節,在此聚集了大量周邊市縣前來避暑的人群,常日卻鮮有問津。
新建亭廊,為村民嘮嗑的舊習提供更為舒適的空間。另外,保留部分原場地的記憶,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可能性。
02
徽派古村-奇峰村史館
安徽省池州市石臺縣的奇峰村,位于牯牛降風景區的山腰。白墻黑瓦的農宅依山而建,奇峰村便逐漸隱退至山間竹林里。
隊屋曾經是奇峰村生產大隊的公共用房。現如今隨著農村的凋敝, 一層存放的農具顯然已久未使用, 二層也因年久失修漏雨而空置。梁柱和墻上滿是毛筆或粉筆留下的木工草稿,還有政治標語,成為一套寫在房子里的村史資料。
這樣的房子,對村民或許是雞肋,但對于設計師卻是可打磨的璞玉。設計師嘗試將留存的隊屋,通過整修和適度的改造,重新服務于村里的現代生活。而不再是封塵于歷史、只能遠觀的老古董。此為“無建斯建”。
隊屋的外墻面,簡直就是一本微縮歷史筆記,為了保留這些信息,抹灰的部位盡量避讓了“歷史遺跡”區,讓時間的痕跡能從建筑的外皮,一層層的讀取。
最后呈現的,村里看似沒有新房子的痕跡,但無論是入村的場地景觀,還是隊屋周邊的小巷,以及建筑內外的空間,都更能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給外來游客更親切自然的體驗。
03
陳家鋪-平民書局
項目位于中國東南內陸的丘陵山地,獨特的文化與地理條件,孕育了項目所在“陳家鋪”的崖居聚落形態。
改造項目的起點,是村民禮堂舊址,其在整個聚落中已經是體量龐大的公共中心之一,是村落中大半個世紀之前建造的新建筑,一個11X18米見方的二層高空間,將改造成為村里的圖書館。
少量的玻璃、陽光板這些純凈透明半透的材料,作為傳統木結構的背景存在,空間的劃分組織依然附著并強化了原有傳統材料的形式秩序。
04
油茶工坊-浙江松陽
橫樟村位于麗水市松陽縣大東壩鎮。村莊歷史悠久,文物古跡保存較多,村口閑置的油茶工坊位于路邊下沉場地,面臨山澗溪流,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
工坊采用傳統木結構和夯土墻建造,內有一個水碓子和兩套木質的榨油機。這座傳統油茶制作的工坊已荒廢多年。
項目保留主體建筑和室內的木制設備,空間向外擴張在側面形成廚房和產品包裝空間,室外的休閑涼亭提供了面向山澗的觀景平臺。
05
計家墩-村民中心改造
設計任務是位于村口的村委大樓的改造和加建,讓它成為未來“村民”的公共活動空間。
入口處通過院墻的開口與鋪裝的邊線界定出既屬于院內,同時屬于院外的空間。這樣一個是廊,是門,是橋,又是窗的構筑容納了坐、窺、行等幾組行為,為兩個院子之間的連通提供了不同方式。
通過結構改造和加固,把舊建筑一層的梁和樓板鋸掉,讓舊建筑呈現出最大的空間潛力,成為村子公共空間的一部分,身在大廳之中,像是同時在建筑內外。
06
威海市-淺山古村
王家疃村位于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村莊形態狹長,周邊自然生態完好,農業景觀資源豐富,村莊聚落原始結構完整,保留有大量的毛石砌筑的傳統民居。
王家疃村現狀已具備一定的旅游基礎,作為里口山區域“美麗鄉村”項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拾貳間美學堂”是一個老建筑改造項目,原建筑是典型的膠東民居形制,建筑背身毗鄰一崖壁,且與崖壁之間形成三角形空地。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和為貴的民族,自古以來一個完整的生命受自身、家庭、社會、自然、哲學等諸多方面的和諧。
07
成都-川西林盤
“天府新興·和盛田園東方”是一次基于田園場景中的新田園主義哲學的空間實驗。
川西林盤是我國最具特色的鄉村人居聚落,現在,這里既有原住民,新住民,還會有常常想要造訪的人。
和盛書院中間是一個類似四合院一樣四面圍合的院落,設計師通過改造將它變成一個中心講堂。
08
田坊三變-嘉興喜悅公社
這是一處占地2000方的農業玻璃大棚,多年失修,急待改造。嘉興的喜悅公社注定不是一場實驗建筑的即興表演,而是針對中國農村腳踏實地的現代空間升級范例。
所以本案設計的“第一變”,在于將簡陋的農作物大棚“變身”為現代農業的加工和體驗場所,是為“食集”。
建筑頂部天窗設有活動遮陽系統,白天可為活動場地遮陽隔熱,冬季增加日照,起到保溫作用。
在嘉興喜悅公社的“藝集”設計中,打開未來的鑰匙并非造景。
09
三河村-村民活動中心
該村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是“關中”村落的典型代表,也是陜西人記得住鄉愁的精神家園之一。滿足農村居民群眾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雙重需求,同時加強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包含了眾多空間,旨在大力繁榮發展農村文化,滿足農村居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這里面包含三個重要方面:第一,場所精神與鄉土環境的再認識;第二,傳統空間與現代鄉村生活的再定義;第三,鄉村地域材料的建構表達與當代呈現。
10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
道明竹藝村
道明竹藝村位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所在地崇州道明鎮,道明鎮是歷史悠久的竹編之鄉,道明竹編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竹編手藝在這里代代傳承。但同國內大多數“非遺”一樣,面臨著重找出路的問題。
其中的轉機與改變,源自于一座叫做“竹里”的建筑空間。遠遠望去“竹里”像一個臥倒的數字8,被竹林包裹著,圓形小青瓦房與周圍竹林、樹木,與遠山、田野相得益彰。其建筑內部更是曲徑通幽,水景與山景之于兩個中庭天井,營造出傳統元素與設計美學的詩情畫意。
11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蒲麥地村
牛背山志愿者之家
牛背山志愿者之家緣起于成都的資深義工大雁和他的一群90后小伙伴們在牛背山的一次旅行。改造策略是在完善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讓這個建筑更具有開放性與公共性,可為更多的人群服務,從建筑空間與結構上,創新的同時,又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的記憶與靈魂,使其與村落、與環境相協調,融為一體。
設計師在一層保留并加固了內部的木結構,拆除了面向壩子的厚重墻體,以及內部隔墻,使一層完全開放,作為最重要的公共空間,可作為讀書閱覽、酒吧、會議等多種功能。重新設計的鋼網架玻璃門,可以存儲木柴,在完全打開的時候,將室內外融為一體。
12
浙江省杭州市
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與生活條件,當地政府決定外遷居民,并在老村落的南側進行回遷安置。
設計試圖從類型學的思考角度抽象共性特點、還原空間原型,嘗試以較少的基本單元通過組織規則實現多樣性的聚落形態,形成帶有公共院落的規模組團,與傳統行列式布局相比,在土地節約性、庭院空間的層次性和私密性上都有顯著提升。
13
浙江省安吉縣
山川鄉村記憶館
地塊位于安吉山川鄉船村主干道邊,緊鄰溪水,建筑原始狀態很差,屋面瓦、墻體基本報廢,只有幾根紅磚柱和木屋架尚能加固使用。
設計師在大空間中盡量多的設置天窗,使風景最大化的映入室內,也盡可能減少對周邊民宅的干擾。施工中大量使用就地取材的鄉土材料,門窗由村里的老工匠制作。
14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
莫干山大樂之野庾村民宿
民宿位于浙江莫干山鎮庾村國營時期蠶種廠的西側,舊有的建筑散落在場地上,有些已破舊坍塌,樹木填充了村落肌理的剩余空間。
設計采取風景內化的策略,不僅是建立對于不利外部的防御性,反之也讓被滲透的內部成為景觀中一部分。同時民宿也為小鎮提供了可共享的公共空間,造就了公共區與民宿之間特殊的流線關系和多樣的游走體驗。
15
河北省承德市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木蘭圍場
木蘭圍場的建造場所是一片大草原,怎樣的建筑才能不違和的融入場所呢?設計師試圖從蒙古包中尋求靈感,其不僅是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而且是草原的圖騰。
設計以傳統的蒙古包為母題,從平面,立面到裝飾紋樣,向傳統精神致敬。
下一篇:泰山村鄉村振興成功模式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