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品牌宣傳標語是:“健康永遠,國酒永恒”,那么這個標語有什么寓意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茅臺的品牌故事,從宣傳標語中了解茅臺的品牌精神和含義。
茅臺酒是中國非常有名的白酒品牌,受到非常多的愛好白酒人士的喜歡,一款好的茅臺酒,口感好。值得品嘗。那么你知道茅臺酒的由來嗎?
黔北一帶,水質優良,氣候宜人,當地人善于釀酒,人們習以為常稱為酒鄉。而酒鄉中又以仁懷縣茅臺村釀成的酒最為甘洌,謂之“茅臺燒”或“茅臺春"。由于酒質絕佳,聞名遐邇,世人皆知茅臺村出產美酒,他處難以仿制,故只要提及酒就必說茅臺村的酒最好,久而久之就茅臺地名簡稱“茅臺酒、“茅酒”,所以茅臺酒是以產地而得名。
茅臺地區釀酒歷史悠久,從考古出土文物分析,可認定在商周時期就有了釀酒業,然茅臺酒釀造法始于何時,尚沒有完整確切的考證資料。從明朝《鄔氏族譜》上標有茅臺村釀酒作坊位置的情況分析,鄔氏于明朝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隨李化龍平亂后定居茅臺,說明茅臺釀酒工藝的成熟早在的1599年之前的某個年代。據《仁懷縣志》有文字可考的茅臺最早的酒號是1990年在茅臺鎮至縣城的小路三百梯道旁發現出土的路碑上,刻有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臺偈盛酒號字樣;其次是茅臺楊柳灣一尊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的化字爐所鑄的捐款名單中有“大和酒坊”字樣。
貴州茅臺酒在清代興旺起來,這與乾隆年間貴州總督張廣泗開修赤水河航運,茅臺鎮成為川鹽運黔東南的集散地有很大關系。到清嘉慶道光年間,釀造酒的燒房已發展到數十家。據黃植青《自流井李友堂由發韌到衰亡》一文,富順、榮縣大鹽商“李四友堂”由陜西商人田、劉二姓在仁懷所設“協興隆”鹽號就有70余處,分布在仁懷至貴陽的各州縣。由于鹽業的興隆,茅臺地區,商賈云集,民夫川流不息,對酒的需求與日俱增,從而刺激了釀酒業的發達和釀酒技術的提高,當時茅臺酒的獨特工藝已成熟。清朝著名文人鄭珍寫下“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的詩句。
繼清乾隆十年(1745年)貴州總督張廣泗奏 ,丁寶楨再次疏通赤水河道,大大提高了川鹽入黔的貨運量,加上改革運銷制度,實行官運商銷,使茅臺運鹽業進一步興旺,也促進了茅臺酒的恢復和發展。這個時期具有特色的“茅春”、“茅臺燒春”、“回沙茅酒”等也遠銷外地。據《續遵義府志》載“茅臺酒,前志出仁懷縣西茅臺村,黔省稱第一,《近泉居雜錄》制法,純用高粱作沙,煮熟和和小麥面三分,納釀地窖中,經月而出,蒸熇(烤)之,即熇而復釀,必經數四(回)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輪曰燧沙,六七輪曰大回沙,以此概曰小回沙,終乃得酒可飲,品之醇氣之香,乃百經自俱,非假曲與香料而成,造法不易,他處難以仿制,故獨以茅臺稱也……”
清咸豐四年(1854年,吳振械《黔語》中寫道:“南酒道遠價高,至不易得,尋常沽貰皆燒春也。茅臺村隸仁懷縣,濱河土人善釀,名茅臺春,極清洌……”
清咸豐初年,黔北一帶楊龍喜起義,起義士兵“皆以青布裹頭,號曰黃兵”。改元江漢,以咸豐四年(1854年)為江漢元年。首先響應的是仁懷。咸豐四年八月,清朝廷從貴州各綠營抽調營兵4100人增援遵義。十月中旬又諭令四川總督派兵進剿,十二月川軍進攻仁懷,村寨夷為廢墟,茅臺鎮幾十家酒坊皆毀于兵燹,茅臺酒生產一度中斷。同治元年(1862年),貴州鹽商華聯輝在茅臺鎮購得酒坊舊址,重新開辦酒坊,名“成裕酒房”,茅臺酒生產才逐漸恢復。光緒五年 (1879年)“榮太和燒房”開辦。民國18年1929年“恒興燒房"開辦,另外一些釀酒作坊也相繼開辦,茅臺鎮的釀酒業得到發展。
以上就是關于茅臺品牌LOGO的品牌故事以及品牌宣傳語的定位,由此可以看出一個好的品牌宣傳語對品牌的價值是不可衡量的,優秀的品牌和企業都會樹立自己的品牌宣傳語。